
灰指甲,甲癬-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11
灰指甲,甲癬(onychomycosis; tinea unguium)
一、簡介:
甲癬(俗稱灰指甲),又稱為臭甲,是由於黴菌感染指/趾甲造成。症狀為指甲變色、變厚、變形、易產生碎屑、指甲分離等現象,常見於足癬或手癬的續發性指甲侵犯。由於灰指甲一般沒有什麼症狀,除了外觀難看或影響社交外,許多人往往忽視而不積極治療。
二、鑑別與診斷:
臨床上還有其它疾病要與甲癬做鑑別,常見的包括乾癬,慢性手部濕疹,扁平苔癬,指甲失養症,挪威型疥瘡或是鞋子穿太緊壓迫或外傷導致之趾甲變形。診斷上可以刮指甲屑做顯微鏡的檢查,黴菌培養以鑑定菌種,或剪下有病變的指甲送病理檢查。
三、治療:
目前對於灰指甲的治療,程度輕微未侵犯甲母者,可用銼刀去除病灶再加上外用抗黴菌藥物;目前還有抗黴菌指甲油劑 amorolfine,其藥液可以穿透甲板,有效濃度可以保持七天以上,因此只需每週使用1~2次塗在患部,治療時間通常在手指甲為連續用藥六個月,腳趾甲需九至十二個月。
至於嚴重的灰指甲則以口服抗黴菌藥 itraconazole每天 200 mg 或terbinafine每天250 mg,療程為手指甲六週,腳趾甲十二週;也可以itraconazole 每天 400 mg服用7天休息21天之脈衝療法,手指甲兩次脈衝,腳趾甲三至四次脈衝療程。口服抗黴菌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腸胃不適 (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),頭痛,皮膚疹,約有百分之2~3的病人在服藥期間有輕微的肝功能指數上升 (停藥後會恢復),但真正造成嚴重肝炎的比例甚低,因此在治療期間會監測肝功能指數。有時針對頑固難治的灰指甲,除了口服藥物外,還需合併使用手術治療,將嚴重感染的指甲以手術移除。
四、預防:
容易感染灰指甲的情況包括年長者、經常指甲外傷、有家族史、糖尿病患者、周邊血管疾病患者、免疫低下、工作或生活經常暴露在溫暖潮濕或有皮癬菌的環境。 在預防上要注意以下幾點:
(1) 徹底治療既有的病灶;治癒後仍要留意足癬或灰指甲復發的情形,並早期治療。
(2) 斷絕可能的感染源:家中如有其它成員患有足癬或灰指甲,需一起治療;家中成員不共穿鞋襪,襪子分開清洗;治療期間使用不同的指甲剪修剪患部與正常的指甲。出入泳池、健身房,最好能穿著自己的拖鞋。
(3) 避免提供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:穿著通風良好的鞋襪,保持足部乾爽,修剪指甲時應避免指甲受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